你好,欢迎来到中国女画家协会

中国女画家协会关于开展以“中国梦”
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通知精神,中国女画家协会决定在2014年-2015年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活动。

详细>>
陈佩秋
发布时间 : 2016-08-11 13:07:20
浏览次数 : 2200

。

陈佩秋

1922年12月生

河南南阳人

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我从入学开始临摹、写生,到现在也没停过

1946年冬,杭州。国立艺专一间自习室里,每天晚上有一盏灯亮到很晚。一位面容清秀的女生,在灯下专心致志地伏案临摹古 画复制品。

1960年前后的几年里,上海龙华苗圃绿意葱茏的植物,吸引着上海中国画院的一位青年画家,从清晨画到黄昏,她流连忘返。 有一次她“下生活”到苗圃写生,3个多月和苗圃女工们吃住在一起。

2014年夏,滇池湖畔。碧水中的红嘴鸥,“飞”到了岸边一位老画家的写生本上。她精神矍铄,奋笔而画,浑然忘了身外一 切。

从20多岁到90多岁,从学生到大家,陈佩秋始终坚持临摹、写生这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功课,从未懈怠。

 

记者:您曾经说过,临摹非易事,这话该怎么理解?

陈佩秋:临摹确实不像外行人想得那么简单,这要看临的对象。某些知名画家的作品,或许小童都能临摹得差不多,但如果是北宋大画家的名作,高等学府里艺术专业的老师,有时怕也临摹不了。

 

记者:临摹之外,写生对于画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书房里见过您这么多年来写生本的复印件,几十本叠起来,足有一米多高了。

陈佩秋:写生,已经成为我多年来的一个习惯。外出乘火车、坐汽车甚至走在马路上,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对身边自然及人文的景致细细观察,做有心人。前不久,我去黄山,看到山脚下有一棵参天老树,根须的感觉给人印象很特别,便随即拿出画本,记录下来。

 

记者:现在不少地方的画院和美协也会定期组织画家深入生活采风,但像您这样坚持几十年用毛笔写生的,似乎不多。

陈佩秋:当代一些画家,不少过于依赖现代设备,喜欢用照相机和手机先把景物拍下来。对画家而言,深入生活如果 仅仅是去感受和体验,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对实景写生。身边的一草一木,皆可入画,只要你有这个心思和毅力。

 

记者:听您一席话,感觉当下一些人所推崇的“快速成功法”、“教你如何走捷径”之类无视基础训练的速成法等,太过急功近利。

陈佩秋:不符合基本规律的事物,经不起历史的考验。艺术作品也不能公式化,更不能千篇一律。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佩秋来到上海市文管会工作。在文管会,她有机会一睹历代画坛名家的大作,如鱼得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陈佩秋成为上海画院最年轻的画师。两年后,她以一幅《天目山杜鹃》获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确立了在画坛的地位。

   上个世纪80年代后,陈佩秋走出国门,逛博物馆,“孵”书店。她翻阅了大量的印象派原版画册,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 尚等西方名家斑斓绚烂的画风,给予她新的启思。

   年逾花甲,她并未止步于“花鸟与山水画大家”之誉,而是勇气十足地开启了新一轮画风的探索她将印象派的用色技法运用于中国画上,以层层叠加墨彩的手法,令画面层次更为丰富通透,开创陈氏青绿山水之新风。

 

 

记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是主观和客观的一次完美结合。您的青绿山水代表系列,是您艺术生涯里怎样的一次艺术再造?

 

陈佩秋:1988年开始,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美国洛杉矶,那里一年四季都是花,五彩缤纷。天天走在花丛中,对颜色变得特 别敏感。在博物馆里,莫奈等印象派大师画作用色的大胆张扬,也给了我“刺激”。回国后,我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用色方法——叠彩法,在宣纸上试验。大面积的青绿着色,上色-晾干-加色,循环多次,笔笔追加,层层渲染,直至自己心领神会时,方收笔。当时一位知名的评论家看了第一幅我用叠彩法创作的青绿山水《荷净纳凉》后,感叹不已:此画不拘于传统的点染,青绿的远山仿佛在眼前吐纳呼吸,有温度有质感,美。

记者:时至今日,您创作的数百幅青绿山水画作都具有这种“有温度有质感”的美。这种温度与质感,从何而来?


陈佩秋:我想,这是拜多年写生的经历所赐。仅云南,我就深入到过许多偏远的山区。山势的跌宕,云霭的厚薄,山腰山顶上树叶的疏密不同,都留在写生本里,也印在我脑子里。因此,山山水水在我的笔下,就有了生活的质感。


记者:我们知道,“亦美亦难”是您为自己制定的创作标高。“美”,容易理解;而“难”意味着什么?

陈佩秋:这个“难”指的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有所要求。所谓画无止尽,再老,也要勤奋,不断地努力奋进, 一步一个脚印。还不能因循守旧一种风格,即使市场上不乏鼓掌者,作为学艺术的人自己却要深入想想,就像再好的 饭菜天天吃也会厌,艺术作品也不能公式化,更不能千篇一律。


记者:不断向前,不断向上,这不由让我想到您的斋名“高花阁”。


陈佩秋:这个斋名来自李商隐的诗《高花》。我在写生中得知,一般花枝大多是自下向上开放的,其最下的蓓蕾是最先开的,顶上最高的花蕾是最后开的。我用“高花”为斋名,就是取其“后开、晚开”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做学问,学本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艺术工作者若围着钱转,怎么可能有大格局

.

《茂林古寺》

 

    身为大师级画家,如果陈佩秋选择作画写字,藏家定会纷纷揣着重金上门以求;作为中国画院顾问、上海书画院院长,如果她愿意出席剪彩礼、发布会、研讨会等活动,白天晚上都会排满“热闹”。毋庸讳言,穿梭于各种场子忙挣钱、跑关系、争头衔,热衷于抬高自己身价者,在当下艺术圈,并非个案。


    而陈佩秋选择的,恰恰,不是这些如果。当书画市场动辄以几百万元润格向陈佩秋发出山水画作之邀时,她不为所动,仍执着于古画审鉴之道:“现在不缺画画的,但有能力鉴定宋元时期古画的,却少之又少。既然我认定这个活儿,就会坚持下去,给历史和后人一个交待。”侠肝义胆的她,看不得藏家上当受骗,更想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

《九月海棠》


.

《木实双栖》

 

记者:听说您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首次接触到古画造假这个话题起,便开始留心比对、研究古画的真伪了。从一名创作者转型为鉴定者,您的底气来自哪里?

陈佩秋:临画、懂画、会画者,鉴定古画才有发言权。


记者:审鉴古画,您判断其真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陈佩秋:笔法,即画家用笔的特点。历史上有造诣的画家,他们都有各自不同于其他人的笔触及用笔特征,就像他们与人打招呼时所习惯的方式。不同年代的画作风格存在明显差别,比如山石、树木、屋宇、舟车、物品、服饰,整个画面的气息大不一样。

此外,绢底、落款、印章等亦是判定画作真伪的有效佐证。古画鉴定考的是鉴定者的眼光与经验。

 

.

金笺团扇

 

记者:在您看来当下鉴定界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陈佩秋:当下书画市场赝品颇多,对古画的鉴定尤其显得必要与迫切。而目前主要的问题,我想就是古画鉴定人才梯队青黄不接。

换个角度看,当下又是搞鉴定工作条件最好的时候。现在搞鉴定,用不着非要到库房里调原件查看,因为印刷、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印出来的版本都是高清的。

最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画全集》我看了下,印刷的精度特别高,他们做了件大好事,可以说是对研究宋画真伪作了一个贡献。书里所刊中外博物馆藏品,有些存在真伪问题。前不久,我牵头成立了截玉轩古书画研究社,就是致力于古画鉴 定。我由衷地盼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能致力于古画鉴定的事业,一起努力尽快将一些经典藏品的真伪研究清楚。

 

记者:您的儿媳沐兰介绍说,您常常凌晨时分仍举着放大镜在宋元画家的画册上忘我地做着批注。而一位香港老友备好画资请您画一幅青绿山水,眼巴巴等了快两年了,您尚未动过一笔。这时间上的巨大反差,生动地说明了您内心的价值选择。

 

.

陈佩秋:钱这个东西,够用就好。现在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当年家里条件最困难的时候,仅有一床一桌和几把椅子,穷成那样不也挺过来了。

 

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整天就知道围着钱转,怎么可能有大格局,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家。那将有愧于自己,更有愧于家国。

 

陈佩秋

 

 

1922年

 生于昆明,祖籍河南南阳。


1942年  

入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  

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50年  

国立艺专毕业。


1955年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被聘为画师 。


 1956年  

作工笔《天目山杜鹃》参加上海青年美展并获得一等奖

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  


1980年 

3月,朵云轩、香港集古斋在香港集古斋画廊联合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由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上海友谊商店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

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工业展览馆联合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

12月,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行“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


1982年   

12月,《陈佩秋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

4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在山东省美术馆展出。


1985年   

9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安徽合肥展出。


1986年   

12月“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由香港博雅艺术公司、深圳博雅艺术公司出版。


1988年     

7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于辽宁省博物馆举行。


1990年    

于香港举办书画大展,出版《陈佩秋画集》。


1991年    

于澳门举行“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


1993年    

12月,在澳门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


1994年   

5月,受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邀请,与谢稚柳、程十发、刘旦宅在台北举办“上海当代水墨四大名家联展”,同时出版画册。

7月,《陈佩秋书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8年 

5月, “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丛书”《陈佩秋》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

8月至11月,由香港临时市政局主办、香港艺术馆策划的“谢稚柳陈佩秋画展”于香港艺术馆展出。


2000年  

1月,陈佩秋画展于上海中国画院开幕。

6月,“谢稚柳陈佩秋画展”于朵云轩开幕。

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1年  

10月-12月,应香港科技大学邀请访问讲学。

12月,大型画册《陈佩秋艺术》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  

2月,上海文广局、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为其在上海美术馆举办“陈佩秋艺术展”。

5月,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上海文学艺术奖(提名奖)。

7月,参加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型画册《谢稚柳》首发式暨座谈会。

10月,应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邀请交流讲学。

担任“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上海展区评委。

11月,参加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阎立本<步辇图>》。


  2003年 

9月,参加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淳化阁帖》与二王书法艺术学术鉴赏会”,并任此次书法大赛评委。

赴韩国参加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汉城·中国书画艺术展”。

10月,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建校75周年暨南山新校园落成庆典活动。

11月,应《美术报》邀请为该报鉴定班学员授课,主讲内容为五代宋元绘画欣赏。


2004年 

2月,由“名都城”迁居“青之杰”。

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进个人奖”。


2005年 

作《花溪消夏》图。


2006年 

11月,《近现代中国画名家◎陈佩秋》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被聘为上海侨联书画院名誉会长。


2007年           

担任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顾问。


2010年

05月26日举办“陈佩秋世博专题书画展”

11月15日创立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


2011年04月08日

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中国工笔花鸟画传承展”


2012年12月09日

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谈古画真伪”学术讲座


2013年07月06日  

担任上海书画善会  会长


2014年07月18日

海上金石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篆刻创作公益活动暨海上印社启动  担任首任社长


2014年10月28日

澳门艺术博物馆

梅景秘色----吴湖帆书画鉴赏学术研讨会


2014年12月17日

上海大剧院

获颁发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OEM:201107272203261305